中国新三样席卷世界,奇迹何来?能扛住贸易战吗?

发表于:昨天 09:06 6
一代人时间,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强国。2000年,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6%,2023年,增长到30%。工业革命以来,只有四个国家有此成就,分别是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,以及现在的中国。早在本世纪头十年,中国就被称为世界工厂,但那时中国是“世界加工厂”——技术、设备、市场都在海外,只有利润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在国内。彼时常举的例子是,一部中国制造的iPhone手机销往海外,海关记录的出口额是200美元,但在中国的组装环节只能拿到7美元。2015年,就产值而言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,但大而不强仍是中国制造的软肋。当年,中国政府制定了旨在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十年规划。2025年初,《经济学人》等西方主流媒体情绪复杂地得出结论:中国政府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,中国制造业现在不仅规模庞大,而且在一些重要行业握有技术优势。这其中,被提及最多的就是“新三样”——光伏发电设备、锂离子电池、新能源汽车,这三个行业是许多国家都在努力争夺的新兴产业。2024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70%,锂离子电池产量接近全球产量的80%,光伏组件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80%并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。“老三样”是指服装、家具、家电,它们历来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军,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盘。“新三样”不仅是中国出口的新增长点,也是中国制造的新名片,如同“老三样”,“新三样”的主力军几乎都是民营企业。

回顾“新三样”的发展壮大,它们有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共性,也有自身独特的驱动力。共性之处在于,和高铁、核电、无人机、显示面板、5G电信设备等最近十余年形成的中国制造的优势行业一样,“新三样”从0到1的原创技术也都不来自中国。光伏诞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,锂电池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、美国人古迪纳夫发明的,现代的电动车起初的领先者是日本公司。但它们实现大规模、低成本的精益制造是在中国,这是一个不断发生的故事。新产业从0到1的技术原理突破往往来自美国公司,日本公司完成从1到10的产品化和从10到30的第一阶段产业化,韩国公司完成从30到60的第二阶段产业化,中国公司则从60到100,将产业化做到最高级。个性之处是“新三样”都与能源转型有关,而能源转型加速的驱动力是全球气候议题的推进。2016年,中国签署《巴黎协定》,2020年,中国作出“双碳”承诺。这对提速相关产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。但若因此将“新三样”的崛起归因为产业政策就又失之偏颇。细究“新三样”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,产业政策在行业起步期至关重要,但真正让企业脱颖而出的却是技术创新。技术创新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工程师队伍、完备的产业链、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,以及企业家精神。兼具这些要素的国家,世界上很难找出第二个。“新三样”能否持续领先,答案仍然来自上述要素,但未来的变量显然更多。世界不再是平的,中国制造借势而起的自由贸易环境已经不复存在,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地缘政治、产业安全、本国就业、国家竞争力等各种因素,设置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。出海是“新三样”无法回避的大考,因为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它们庞大的产能。其中,光伏和电池因其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更加明显,答卷底气更足,新能源车的挑战要大得多。全球汽车市场几乎不再增长,汽车产业又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基石产业,要想在这场零和博弈中胜出,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。
收藏
送赞
分享

发表回复

话题